久雨初晴,小區(qū)的空地上曬滿了拆洗的被褥。大概是有人忘記收了,到了晚上仍有被褥留在空地上。于是,有熱心人代收了被褥,并在原地留了一張便箋,內容大致是說擔心下雨,暫且代收,讓主人看到便箋后到某棟某戶去拿被褥。雖然與我無關,但我看后卻感受到一股莫名的暖意,被生活中陌生人釋放的善意所感動。
而且,很久沒看到這種手寫的便箋了。
在沒有電子設備、連電話也不普及的時代,人們經常手寫短箋傳遞信息。托人幫忙,或叮囑重要的事情,有時須由他人代為傳話,傳話的人與另一方又未必認識,僅靠口頭轉述很容易產生隔閡或者遺漏。這種情況下,一紙便條即足以解決問題。記得我年少時,學校旁邊修理自行車的店鋪老板與我的家人相熟,但并不認識我,就是通過家人的便箋,托店鋪老板為我解決了問題。
即使現(xiàn)在通訊發(fā)達,可以隨時聯(lián)絡,有一些人仍然喜歡用便箋留言備忘。多年前看到一對作家夫妻,因各自的作息時間不同,每天能碰面的機會不多,有話想要告知對方,就用便條寫上文字,用磁性貼貼在家里的冰箱門上,等對方起來了就能看到。如給對方留了飯,或最近看了一本書,感覺極好,推薦對方也讀一讀。我極為羨慕這種狀態(tài)。口頭語言說了就過了,既不留下痕跡,用的詞很多時候也不足以準確傳遞內心的情緒,而文字可以字斟句酌,充分表達真實情感,釋放每一個筆畫間的溫度。
數碼智能手機年代,人們不管相隔多遠,都可以隨時聯(lián)絡上,已實現(xiàn)沒有時差的快速的信息交換,但看似原始的便箋仍潛藏著表達的“魔力”。便箋是人工留下的痕跡,人們更傾向于相信手寫文字的真實性,而且手寫的字跡更見性情和溫度。它比短信鄭重,比信件生活化,通過簡單的文字就可以窺見書寫人的內心情感波動。
(陶琦)
(編輯: 廣州網 龍煜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