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天,我與朋友談到美食。朋友問,什么東西最好吃?我說了不少山珍海味、美味佳肴,朋友均否定。那什么東西最好吃呢?朋友說,“餓”最好吃,一個人餓了的時候,就是粗茶淡飯、吃糠咽菜,也吃得有滋有味。
看來,東西好不好吃,更重要的因素,不在于東西本身,而在于你的胃口,你胃口好,吃什么東西都特別香甜。因為一個人餓了的時候,便有了強烈的吃的欲望,從而“吊”起了你的胃口,有了胃口,就會像一句廣告詞說的那樣“吃嘛嘛香”。
作家汪曾祺曾寫道:寫字作畫,首先得有激情、要有情緒,為一人、一事、一朵花、一片色彩感動,有一種意向、一團興致,勃勃然郁積于胸,勢欲噴吐而出。
不僅是寫字作畫,做任何事情,都得有激情、有興致、有熱望、有渴盼、有“胃口”,當(dāng)你“胃口”大開時,事情便成了一道美味,做事便成了一種享受,快樂地做事,帶著濃烈的享受做事,又有什么事做不好、做不美呢?
再來看看“味口”一詞,它的本義是指食欲,其實“味口”一詞由兩部分組成,一個是食物本身的“味”,另一個是我們的“口”感知食物本味的能力。食物的本味再好,但若我們的感知能力差,吃起來也是索然無味的。
“味口”的引申義,可解釋為對事物的愛好。同樣,我們對事物的愛好,除了事物本身具備美好外,我們的內(nèi)心還需要具備感知事物美好的能力,否則,哪怕是眼前鮮花盛開,也是一片凋零敗落;哪怕是周身陽光朗照,內(nèi)心也是一片黑暗無光。
所以,人貴要有點自知,面對食物,面對這個世界,得多拷問拷問自己,是食物出了問題,還是我們的感知出了問題?
有胃口,才有味道。泰戈爾說,不要因為你自己沒有胃口,而去責(zé)備你的食物。
(黃小平)
(編輯: 廣州網(wǎng) 龍煜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