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銷量100多萬件的商品只有幾百條評論,這正常嗎?”網友小安打算網購一臺電子體重秤,在檢索頁面選擇“按銷量”排序,并在排序靠前的鏈接中選中一款“銷量100萬+”的體重秤,該商品卻只有104條評價。
網購時,不少網友都習慣通過查看店鋪的信譽度、評分、商品成交量以及其他網友的評價來判斷商品的好壞,進而決定是否購買。因此,在一些網購平臺,一些商家為了獲利,熱衷請“水軍”刷好評、刷銷量。他們有的虛假發(fā)貨偽造銷量;有的通過返現誘導帶圖好評;還有的找專門改數據的人直接改銷量。這樣的行為,看似刷出了好看的數據,卻只是虛假的繁榮,最終害人害己。
對于消費者來說,網購本是信任經濟,可刷出來的失真數據,導致評價系統(tǒng)失靈,讓消費者面對看不見摸不著的商品失去了判斷依據。這種行為不僅嚴重損害廣大消費者的知情權、選擇權等合法權益,也破壞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,最終傷害的是網絡消費的健康生態(tài)。
對于商家來說,表面上一飛沖天的數據,實際上并不代表真正的市場需求。如果沉迷于數據游戲中,商家可能會對市場判斷失準,無法進行準確的庫存管理和市場預測,最終可能因庫存積壓和市場策略失誤而遭受經濟損失。更嚴重的是,電商平臺對于刷單等違規(guī)行為有著明確的懲罰措施。一旦被平臺監(jiān)測到異常數據,商家的店鋪不僅會受到處罰,嚴重的話還會面臨商品下架、封店的風險。而且,當下關于電商數據造假的法律規(guī)定已經比較完善,反不正當競爭法、電子商務法、《網絡交易監(jiān)督管理辦法》都明確規(guī)定不得虛構交易量,情節(jié)嚴重的,還可能涉嫌非法經營罪、虛假廣告罪、詐騙罪等。
信息化時代,數據不僅是消費者決策的重要參考,也是商家決策的重要依據。與其沉迷“數據游戲”,商家不如建立起長遠的市場眼光,重視消費者的實際需求和購買體驗,如此才能真正贏得市場。
(編輯: 吳嘉祺)